Archive for 2006年12月

28
12月
06

2006圣诞

圣诞夜,暖冬,夜里迷雾茫茫,街上行人寥寥,圣诞市场的灯饰却还都在,所以异常漂亮。只穿了短袜,套上靴子和裙子大衣,居然也不觉得特别冷。
 
很国际化的圣诞节,先跟中国同胞吃了春卷,然后跟一个保加利亚同学和印度邻居一起进了教堂。第一次听到正宗的silent night, holy night,德语男声版。圣母教堂的音响自然也很好。
 
就象很多原本不进厨房但出国后的中国男生学会了做菜,为了满足自己在异乡的味蕾,印度邻居也热衷做菜,请我们去吃中饭,做了咖喱鸡,味道相当不错。顺便给我们介绍了他哥哥在印度结婚的盛况,七八百人的婚宴,排场很大,因为印度婚礼都很复杂,据说因此离婚率比较低。
晚上,我就回请。手头只有鸡翅是那个印度人能吃的肉类,于是只好再度吃鸡,但是板栗炖鸡。估计味道不够重,可是在国外,也没那么多可挑剔的。
 
然后三个人一起看了007新片,德语版的,一般般。
 
流水帐。
 
20
12月
06

增税在即,抓紧消费

圣诞节前,即使不是周末,血拼的人也到处可见。今年恐怕比去年更甚,眼看着2007年一月一号就开始调高增值税,估计大家都赶在年底赶紧消费。在德国买东西,吃饭,或其他活动,拿到的帐单上都有增值税一栏标出这项活动你交了多少增值税。目前16%的税率过了这最后两周就变成19%了,虽然不是乱世重典,但3%的差别甚至令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预估值都为之上调。
当然普通人可不管宏观公布的数据,只在意自己要多花多少钱。德国杂志Focus为此还特意弄了个小计算器,计算今年和明年花费的差别。
以每月净收入1000欧元的单身男性为例子来看,Focus模拟出各项花销。
以前 2007年起 差距
食品 149.09 149.09 0.00
衣服鞋子 30.91 31.71 0.80
能源类 60.00 61.55 1.55
房租 273.64 273.64 0.00
家用品 55.45 56.89 1.43
健康维护 23.64 24.25 0.61
其他交通费 101.82 104.28 2.46
电话 45.45 46.63 1.18
娱乐和文化活动 104.55 106.73 2.19
教育 6.36 6.53 0.16
打尖住店 53.64 55.02 1.39
其他花费 34.55 35.44 0.89
其他保险费 47.27 48.50 1.22
合计     13.88
有趣的是如果是女性,结果略有不同,原因大概在于男女消费结构的不同:
  以前 2007年起 差距
食品 138.34 138.34 0.00
衣服鞋子 46.11 47.30 1.19
能源类 68.72 70.49 1.78
房租 297.47 297.47 0.00
家用品 54.25 55.65 1.40
健康维护 32.55 33.39 0.84
其他交通费 65.10 66.54 1.44
电话 37.97 38.96 0.98
娱乐和文化活动 115.73 118.19 2.46
教育 4.52 4.64 0.12
打尖住店 33.45 34.32 0.87
其他花费 52.44 53.80 1.36
其他保险费 30.74 31.54 0.80
合计     13.24

虽然有人抱怨,但事实上德国的增值税在欧盟里也只能算中等,丹麦瑞典则高达25%。按地理分布来看,北边的国家大多都比南部的国家高,原因我就不知道了。

14
12月
06

Mao

多做多错,干活就是会犯错,所以犯错了。
犯错不要紧,倒霉的是头,要去大头那里要批准修改错误。看他一副踌躇的样子,心背重啊心背重(温州话)。
 
这样郁闷的夜晚,幸好事先跟人约好去吃饭。找的是中餐馆,按着地址找过去,居然餐馆名字叫“Mao”,心里就有几分明白,果然是用了文革时代的卖点。伟大领袖像也成了灯罩。
摆设很简洁,红白色调。板凳很硬,菜盘子很大,于是菜显得有些少。
估摸着是北方中国人开的餐馆,老板娘来搭讪的时候我顿时起了疑心,乡音啊乡音,一问,果然是温州人。立刻对餐馆印象大为改观。多会做生意啊,德国人的喜好果然摸得透,邻座基本都是番人。到吧台跟老板娘散讲了一会,原来老板是福建人,在里头掌勺。怪不得炒面也是南方口味。
 
10
12月
06

日光灯管的聚会 Dan Flavin

Photobucket - Video and Image Hosting

到Pinakothk现代馆的时候,实在吃了一惊。我以为只有我这样极端无聊的人才会去看这个灯的装置展览。可事实上,大厅里居然排了两条十几米的长队。

追求极简主义的美国雕塑家Dan Flavin(1933-1996)把自己装置的材料限定在市面上很容易买到的各色日光灯管里。这样简约的态度估计十分对德国人的胃口。光线的汇合在大的空间里还挺有趣,包括人的影子也有了颜色。但具体到每件装置据说明书都有些含义,我实在没法把他们联系起来。

观察去参观的人们是另外一项乐趣。在空旷的背景和奇异的灯光里,每个人都看起来个性十足。也有年轻的父母推了婴儿车来的,小宝宝就直接被放到地上到处乱爬。有个宝宝极其有探索精神,屁股扭啊扭啊把地板擦得更加干净。爬一段就坐下,仰头看大家反应,然后咧嘴一笑,继续继续。大家的目光都被吸引,什么波普什么简约主义哪里比得上一个满地爬的BB。
 
04
12月
06

老彼得教堂的顶上

Photobucket - Video and Image Hosting
高处总有另外的风景。不是每天都可以见到。太阳下山之前上了老彼得教堂的顶,相机又不中用地没了电。倒也心清,看够了风景,闭上眼靠墙站着,也很舒服,一边想,大概这教堂就是建来俯瞰慕尼黑用的。右手的市政厅大楼不象平日里惨白惨白,慕尼黑的标志之一圣母教堂站在那,姿态仿佛是迎了太阳的人头马(居然有两个头)。远处的奥林匹亚电视塔和宝马大楼,拉个长焦也能看到。
回程乘地铁的时候,挤在人堆里,一前一后居然各有一个拿小炮的番人,一个是尼康的机子,另一个把相机藏在衣服里只露个带子,于是跟一起出游的朋友拿中文讨论是什么相机,出地铁前,我和一个朋友忍不住冲相机带子看了几眼,相机主人微笑地看着我们,在我们走出地铁的一刹那,说,Canon。
01
12月
06

没有扩音设备的马路唱将

在路上靠卖可怜乞讨的人很少见,多少都有些技艺傍身,即便没有,也会兜售福利杂志BISS,虽然我从来没看过。
马路艺人,技艺有差别,选址也看功力。
最妙的是每次从图书馆出来,进Rosenheim快车站出来,还在自动扶梯上,就能听到从地下走廊里传上来哀伤的风琴声,看模样,多半是东欧人,前面立着行李箱,行李箱上放扔硬币的盒子。那人技艺很好,只可惜总有些心不在焉,大概干成了熟练工。
有时候碰到的会是弹拨竖琴的土耳其大妈,裹了头巾,地下通道里回声通透。
艺人们出现更多的自然是热闹的玛利安广场。
通常武器轻便,比如小提琴,三两人,也够拉得荡气回肠。
也有架势大的,大小提琴全上,加上乐队里若有个能说会道,聚集的人群便久久不散。
最厉害的是见过一个出动大三角钢琴,在马路正当中弹。
不过我爸说人的嗓子是最好的乐器,随身携带,一点也不占地方。
就象上面拍到的没有扩音设备的马路唱将,不知道是不是来自英格兰?
晚餐应该不止是两个冻凉的苹果,但或许也没有人等她们回家吃饭。



分类

Blog Stats

  • 7,000 hits